『分享祝福的呼召』創世記12:1-2、以西結書47:1-12
『耶和華對亞伯蘭說、你要離開本地、本族、父家、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。我必叫你成為大國.我必賜福給你、叫你的名為大、你也要叫別人得福.』
雖然人類已經了解自然界中的很多定律,甚至可以利用各種定律進行製造或管理,但還是有許多定律無法掌控,只知道順著定律去做,就會得到好處,但逆著定律所得到的結果就是虧損。例如這些年來科學家越來越確定,天氣變得越來越異常,導致許多自然界的災難,或多或少都可歸因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,也許可以這樣說,大自然的環境因為被破壞,而產生對人類具有災難性的結果,也是大自然正常的規律之一。
就像自然界當中有許多定律一樣,聖經也存在著許多屬靈的定律。在新舊約聖經中,神對人的「呼召」串穿了整本聖經,我們今天看上帝呼召亞伯蘭的這段聖經,是上帝第一次對人發出的個別呼召,上帝對人的呼召包含了雙重的目的,第一個目的是要叫被呼召的人得祝福,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被呼召的人,把從神來的祝福分給別人。從上帝對人的呼召,我們看見的屬靈定律可以稱為「分享律」。
「分享律」對基督徒來說,包括三個層面的分享,第一個是永恆福分的分享,也就是要把福音傳給別人;第二個層面的分享,是在人際關係中彼此造就;第三個層面的分享,是物質的分享,用神賜給我們的財物,分享給缺乏的人。我們今天要思想第一個層面的分享,要把永恆的福分分享出去,也就是要把福音傳給別人。
一、為什麼要把福音傳給別人呢?
馬太福音第十章記載,耶穌差派十二個門徒出去服事,在出發之前給他們趕鬼和醫病的權柄,並且告誡他們許多可能發生的事,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說:『你們白白的得來、也要白白的捨去。』這一句話同時指耶穌給他們的特別權柄,包括醫病趕鬼之類特別能力,耶穌要他們不可藏私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另外一層的意思是指,門徒白白的從耶穌得到福音,也要白白的把福音傳給別人。
我們的本性是喜歡得到,卻不喜歡給人。小孩子常常因為搶東西而造成衝突,我在陪讀班中,除了輔導孩子的功課以外,也要花時間和精神去處理這一類的衝突,有的時候他們會為了玩具吵架,也會為了使用字典和公用的文具而爭奪,越小的孩子這種情形越嚴重。其實他們都知道這些都不是他們的,但當他們在別人之前拿到手,就想佔住一直到不想玩或不需要用為止,除非我們介入他們的爭奪過程,要求他們輪流使用,否則他們會吵個不停。
耶穌差派出去傳福音的門徒,都是自願跟隨耶穌的人,他們帶著使命出去,還需要被提醒「白白的得來、也要白白的捨去」,可見他們的本性會影響他們把福音傳給別人的意願。人的本性並不一定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改變,除非接受教育或訓練,人的成熟度才會隨著年齡增加。白白得來的東西,是否能夠白白的分享給別人,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最基本的測驗,如果連白白得到的福音都不想分享給別人,更近一步的委身和奉獻就很難做得出來了。
二、傳福音之前要先生命改變
耶穌有一次在耶路撒冷過住棚節,住棚節是一個連續七天的節日,一方面紀念也色列人祖先在曠野漂流的日子,另一方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。
約翰福音七章37-38節說:『節期的末日、就是最大之日、耶穌站凓高聲說、人若渴了、可以到我這裏來喝。信我的人、就如經上所說、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。』耶穌有兩次用「活水」比喻生命改變後的情況,除了這一次公開的宣講以外,另一次是私下和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談話時說的,那一個婦人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檢點被所有人知道,她不敢在有人的時候去水井打水,耶穌去找到她,用「活水」的比喻引導她看見自己的生命需要改變。
耶穌在住棚節最後一天的宣告,是從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十四章八節,和以西結書四十七章1-12節引用的。請我們打開舊約聖經以西結書四十七章(1032頁)
『他帶我回到殿門、見殿的門檻下有水往東流出‧(原來殿面朝東)這水從檻下、由殿的右邊、在祭壇的南邊往下流。他帶我出北門、又領我從外邊轉到朝東的外門、見水從右邊流出。他手拿準繩往東出去的時候、量了一千肘、使我𦻓過水、水到踝子骨。他又量了一千肘、使我𦻓過水、水就到膝。再量了一千肘、使我𦻓過水、水便到腰。又量了一千肘、水便成了河、使我不能𦻓過‧因為水勢漲起、成為可洑的水、不可𦻓的河。他對我說、人子阿、你看見了甚麼‧他就帶我回到河邊。我回到河邊的時候、見在河這邊、與那邊的岸上、有極多的樹木。他對我說、這水往東方流去、必下到亞拉巴、直到海‧所發出來的水、必流入鹽海、使水變甜。這河水所到之處、凡滋生的動物、都必生活、並且因這流來的水、必有極多的魚、海水也變甜了‧這河水所到之處、百物都必生活。必有漁夫站在河邊‧從隱基底直到隱以革蓮、都作曬網之處‧那魚各從其類、好像大海的魚甚多。只是泥濘之地、與窪濕之處‧不得治好、必為鹽地。在河這邊、與那邊的岸上、必生長各類的樹木‧其果可作食物、葉子不枯乾、果子不斷絕‧每月必結新果子、因為這水是從聖所流出來的‧樹上的果子、必作食物、葉子乃為治病。』
這段聖經是一個比喻,也是一個預言,談被上帝揀選的人回到上帝面前時的景況。聖殿是人與上帝相會的地方,耶穌也把自己的身體比喻為聖殿,只有人在基督裡與神連結的時候,才有可能產生豐盛的生命,這個生命如同活水一樣不斷的湧出來,形成一條河流。
以西結描述從聖殿湧出來的水,流經過祭壇。祭壇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預表基督獻上自己為人贖罪;另一個是預表基督徒將自己奉獻給神為活祭。基督徒把自己獻給上帝,是流出活水的必要條件。然後以西結又描述水越來越多的過程,這個過程用準繩去量,但重點不是水流多遠,而是當活水不斷湧出來以後,流到越遠的地方,水的深度也越深,水的深度是用人的身體部位來量的。從腳踝、膝蓋、腰,到成為可以游泳的深度,這個變化在告訴我們,隨著流出來的水越多,我們自我的阻力會越大,當水深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我們需要改變才能行動。這個改變是,從身體局部的運動,變為全身的運動才可以繼續行動。
以西結書47:1-5節描述人生命改變的程序,首先要進到聖殿中和上帝建立關係,然後把自己放在祭壇上,將生命交給上帝;接下去才是改變的關鍵,在不同深度的水裡面,我們會感受到不同的阻力,一開始我們還是用老樣子行走,水淺的時候還走得動,但當水越來越深,我們在老樣子裡面感覺阻力越來越大,除非我們改變行動的樣子,換另外一種適合在深水中的活動方式,我們才重新得到行動的自由。這個過程告訴我們,上帝不會在我們願意奉獻自己的時候,就把我們丟到深水裡面,祂會給我們一段調適的過程,祂也不會一下子就要我們改變過來,祂容許我們漸進的改變,讓我們自己體會用老我走在上帝的道路上時,會感受到來自自己的阻力。連我們改變的過程,上帝都有定律在裡面。
上個禮拜我開始讓一位預備重考高中的孩子做模擬考,那個孩子開始考之前,信心滿滿的以為可以得到滿分或接近滿分,但是當他考完以後,受到很大的打擊,他沒有想到他竟然會錯那麼多題目。上禮拜也是小學的期末考試,我們有一位來幫忙的姐妹,在考試之前為了鼓勵孩子,開出支票說,只要有一百分的就有禮物,果然重賞之下必有「勇小孩」,有一個孩子只差三分,就全部的科目滿分了。不過其他孩子雖然分數沒那麼高,只要有進步的都得到禮物了。其實那位姐妹不是很清楚他們是不是有進步,不過拿考卷出來給她看的,都算有進步,但是雖然給禮物的標準已經從一百分改變為這麼低了,還是有一個孩子不把考卷拿出來。
學生的成績要進步,必須面對自己用功不夠的事實,基督徒靈命要長進,也要面對自己老我的問題,上帝的恩典超過我們所認識的,祂讓我們從小地方開始體會,發現自己越來越多的老我是靈命成長的阻力,祂也給我們自己選擇要不要做改變或進步,凡願意改變的,就會進步。
三、不同的改變帶來不同的結果
以西結書47章6-12節,預表生命四種不同改變的四種影響。
第八節說這水流入鹽海,使水變甜。這個意思是,真正在基督裡與上帝連結的人,使人生許多苦澀的事變為甘甜,這種人生的變化,對人對自己都是甜的。讓苦水變成甜水的關鍵不在於一次灌很多水進來,而是持續的不停的把水加進去,只要有活水在流動,再怎麼苦的水,都會產生變化的。
如果你已經信主一段時間了,卻還在苦澀的生命中打轉,也許需要檢查一下,是不是忘了讓活水不間斷的流進來。讓福音的內容融入生活,才能看到生活改變。
第九節說,這河水所到之處,百物都必生活。有豐盛生命的人,也能把別人帶進生命之中;有豐盛生命的人也能帶領別人獲得豐盛生命。真正的豐盛不是自私的富足,而是活在一個大家都能得到滿足的環境裡面。有越來越多的社學家擔心M型社會的形成,所謂的M型社會就是指貧富兩個階層很明顯,中間的中產階級消失的社會,在歷史上,貧者越貧、富者越富的社會結構越明顯時,發生動亂的機會也越大。上帝要給的豐盛生命,不是指定給少數人的,祂讓某些人變得更豐盛時,是要他們去幫助別人從貧乏轉為豐盛。但人的自私,把自己的社會推向危險。
第十二節說,河兩邊的岸上,生長各類的樹木,每月都結出新果子來。這些樹木結果子是不分季節的,因為它們在岸邊得到滲透到它們根部的水分滋養,這是看不見的影響力,所產生的結果。
這段經文有一個警告,在十一節說,只是泥濘之地與窪濕之處,不得治好,必為鹽地。泥濘之地與漥濕之處的共同點就是,它們讓水進入,卻接受得不多,而且它們只接受不讓水流出去,時間長了,這樣的地方會累積出越來越多的鹽分。這是不想多要活水,也不想分享出去的後果。
當上帝揀選人、呼召人跟隨祂的時候,「分享律」即時的存在於基督徒的屬靈定律中。神要我們成為活水,恩典從祂得到,也在祂面前捨去。願我們成為一個有活水流動的江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