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假設性的信心』約翰福音11:1-32
在約翰福音裡面,「相信」這個字在四本福音書中使用的次數最多,我們把這個字在四本書的使用次數放在一起比較,就可以看見「相信」這個字在約翰福音中的分量。這個字在馬太福音中用了九次、馬可福音十四次、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一樣用了九次,約翰福音共用了八十五次,把「相信」作為約翰福音的主題,是非常恰當的。
約翰福音所談的信心,是指對耶穌的信心,不過人對耶穌有信心的原因有很多種,有的人因為親眼看見耶穌行神蹟而相信,有的人被耶穌醫治而相信,也有人不需要看見特別的事情,光聽耶穌的教訓就相信了。另外人對耶穌相信的程度也有不同,有人只相信已經發生的事,有人只相信通得過理性的事,有的人在某些事情上信耶穌,卻在某些事上不相信。
聖經記載,耶穌曾經三次使死人復活。第一次是叫一個管會堂的人的女兒復活,這個管會堂的名叫睚魯,他的女兒死了不久,睚魯找到耶穌來使她從死裡復活。第二次是叫拿因城一位寡婦的孩子復活,那孩子已經死了好幾個小時,在被送去埋葬的路上被耶穌遇見,耶穌憐憫那個寡婦,就使那個少年人復活。今天的經文,是聖經記載耶穌第三次使人復活,這一次,拉撒路死了四天,且埋葬,變臭了,但耶穌仍然行神蹟使他從死裡復活。
睚魯的女兒復活,在其他三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,拿因城寡婦的孩子復活只記載在路加福音,這兩件神蹟都很容易被合理的解釋為不是神蹟,新派神學(或叫做自由派神學)的基督徒是不相信聖經中超自然事件的,但他們還是相信有上帝的,所以他們會把聖經中所有的神蹟做合理化的解釋。睚魯的女兒和拿因城寡婦的兒子,他們認為並沒有真的死,只是休克或昏迷,耶穌是用CPR(心肺復甦術)救活了他們,而拉撒路和耶穌都是埋到墳墓裡面幾天後復活,是因為猶太人用來塗抹死人遺體的香料具有療效,在三天、四天的休養後又復活過來。這種解釋方法,把從舊約到新約中的所有神蹟奇事都做了合理化的解釋,導致人對耶穌的信心大打折扣。
人對不明白的事情常常會做合理化的解釋,解釋之前需要先做一些假設,有些假設最後會證明是真的,但也有些會是假的。當我們對不明白的事,做了假設之後,就會相信事情就是那樣。所以錯誤的假設會造成錯誤的相信。
耶穌和他的門徒在一起,突然有人來通知耶穌說,拉撒路病了,但耶穌並不急著趕去,過了兩天之後,才決定前往拉撒路的家。聖經給我們看見有兩個耶穌沒有立刻去伯大尼的原因,第一個是耶穌知道藉著這事,將會有很多人相信他,在後面45節證實了這一點;第二個原因是,如果耶穌馬上前往,會遭受反對他的猶太人攻擊,他要等情勢緩和一些才動身。耶穌之前在耶路撒冷被猶太人認為犯了該死的罪,因為耶穌說祂就是上帝,猶太人已經對彌賽亞出現的方式有一些假設了,自然不能接受耶穌所說的,他們對那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得醫治的事耿耿於懷,耶穌不得不離開耶路撒冷。耶穌知道可以回猶太地了,但他的門徒還在憂慮猶太人的反對,耶穌用9-10節的話告訴他們,避免在黑暗中的危險就可以了。
當耶穌說:『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、我去叫醒他。』門徒還沒有了解耶穌的真正意思,他們說:『他若睡了、就必好了。』這意思是,如果拉撒路能好好的睡上一覺,他的病就一定會康復過來。在耶穌的時代,有兩種講人死去的說法,一種是直接的說人「死了」,另一種是含蓄的說「睡了」,門徒沒有意會到耶穌說的「睡了」,就是指拉撒路「死了」,於是耶穌就再明講一次,拉撒路是「死了」。這時候有一個叫多馬的門徒和其他人說:『我們也去和他同死罷。』
多馬的話並不是針對耶穌講關於拉撒路的事,而是指前往猶太地的風險,在多馬的思想中,這一次回去猶太地恐怕是凶多吉少了。約翰福音第七章記載,耶穌住棚節時在聖殿中教訓人,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要派人捉拿他;第八章,耶穌的談話,讓猶太人要拿起石頭打他;第九、十章,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之後,猶太人又是要拿石頭打他,又是派人抓他。這些過程,跟在耶穌旁邊的門徒都一起經歷了,多馬或許會想,好不容易離開了是非之地,耶穌又要他們跟著回去,這下子恐怕是凶多吉少了,所以他在門徒當中說:『我們也去和他同死罷。』
多馬在聖經中的形象是個具有負面個性的人,當耶穌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,多馬還沒有像別的門徒親身和耶穌相會了,別人告訴他耶穌已經復活的事時,多馬說:『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、用指頭探入那釘痕、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、我總不信。』多馬似乎是一個實證主義者,沒有得到證實的事,他是不會相信的。但在約翰福音十一章這裡我們卻看見,他又不是一個完全的實證主義者,對還沒有發生的事,他已經預設了結果,這一趟和耶穌去探訪病人的差事,必定會被猶太人抓到,不是和耶穌一起被人用石頭打死,就是被送去受審判處死。多馬有這樣的想法,仍跟著耶穌回猶太地,可見他對耶穌還是有信心的,只是在信耶穌的當中,他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,做了最壞的假設。
多馬代表常常看壞事的基督徒,當馬大和馬利亞派去的人告訴耶穌拉撒路病了,耶穌說:『這病不至於死、乃是為 神的榮耀、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。』多馬沒有想到,這件事所彰顯的榮耀,會讓身為耶穌門徒的他也分享到。雖然多馬知道耶穌有平常人沒有的能力,他和耶穌在一起,卻只想到跟隨耶穌的危險,和可能要付的代價。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做預備工作叫未雨綢繆,但什麼事都還沒做就想著不好的結果叫做憂慮。人一旦開始憂慮,對上帝的信心就會開始折損,越沒信心就越憂慮,成為一種惡性循環。
我記得有一個電視廣告,內容大概是這樣,有兩個同時大學畢業的人開始出社會工作,幾年之後兩個人又相遇的時候,其中一個已經有自己的房子了,平常開著轎車上班,假日帶著老婆孩子去渡假,另一個還在租房子,每天騎著摩托車在馬路上鑽來鑽去的,假日還要在辦公室中加班,而老婆和孩子在家裡等爸爸回家吃晚飯。這個廣告在賣什麼我已經忘記了,只記得和投資理財有關。也許這個廣告太誇張了,但很真實的反應出人生成敗的差異來。美國十九世紀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威廉•詹姆士,他有一句名言說:「思想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習慣,習慣決定性格,性格決定命運。」
我們要避免做負面的假設,因為我們所假設的往往不是最後的結果。這幾天師母幫滿鳳姐妹的婚禮插花,讓我看見過去不好的經驗,不應該拿來做假設。
我相信我們教會的婚禮佈置品質是別的教會很難做到的,我們的婚禮佈置都是用最少的錢做到最好的水準,不過在背後有許多人的配搭服事,和義務性的付出。這一次的婚禮在昨天,如果把前一個禮拜的插花班也算進來的話,這個婚禮佈置用了好幾天時間預備的。師母利用前一個禮拜六的插花班,先帶幫忙的人做了一次,禮拜四一大早去買花,禮拜五用一整天的時間,連新娘在內有七個人在教會插花,昨天婚禮當天又有其他的人開車把插好的花送到會場。以前我們教會辦婚禮,我最害怕的事就是禮堂的佈置,因為每次幫忙的人都會非常累,而辛苦幾天的成果只用了一、兩個小時。不過這次我發現我的害怕是基於不一定對的假設,過去我曾看到幫忙的人太累了,就假設每一次這樣的工作,都會很累、很有壓力。
但這一次我聽到來幫忙插花的姐妹,其中還有沒信主的人,她們竟然說有這種機會插花,是非常快樂的。因為平常不可能花錢買這麼多花來插,我們教會的婚禮插花,讓她們很有成就感,知道自己學到的是有用的,有能力作出非常棒的成果來。當我聽到她們講這些話的時候,我看見插那些花的價值不在於婚禮短短的兩個小時,而是參與的人所得到的滿足和成就感。原來我過去是因為我不懂得插花,而假設這種服事機會只有辛苦。這次我明白了,所以沒有對師母碎碎唸。
我們對還沒有發生的事,會根據過去經驗做假設性的判斷,除了多馬這種負面性的假設外,還有另外一種性質的假設。當馬大看見耶穌來了的時候,她說:『主阿、你若早在這裏、我兄弟必不死。』這是馬大在村子口迎接耶穌時說的,雖然耶穌對她說:『你兄弟必然復活。』馬大的解讀和耶穌的意思不一樣,她認為耶穌所說的復活是未來的,不是現在的。後來馬利亞也從家出來見耶穌,一看到耶穌,馬利亞對耶穌講的話和她姊姊一模一樣:『主阿、你若早在這裏、我兄弟必不死。』
馬大和馬利亞對耶穌的信心也是假設性的信心,她們不是像多馬那種負面的假設,她們雖然傷心難過,但還是做了正面的假設,只是這種假設還是錯了。聖經說,馬大、馬利亞和拉撒路這三姊弟,是耶穌素來所愛的,可見這三姊弟對耶穌的信心並不差。馬大和馬利亞還沒看到她們的兄弟從墳墓走出來之前,她們假設下一次在看到拉撒路的時候,是世界末日的時候。這對姐妹根據他們過去對耶穌的認識,對假設很久之後的未來有信心,卻沒有當下的信心。
馬大對耶穌的信心很大,在22節我們看見她對耶穌說:「你無論向上帝求什麼,上帝也必賜給你。」這個話的意思就是,我相信祢,但你是你,我是我,上帝會把你所求的賜給你,但和我現在沒有關係。這是許多基督徒的信仰寫照,我們不是為當下信耶穌,而是為以後信耶穌的。這種信仰就像只知道存錢,不願意用錢的人一樣。
在經濟越來越困難的時機,節儉存錢是必要的,但為了將來而失去當下的恩典,卻不一定值得。昨天看到一個國際新聞,在印度「加爾各答」有一名乞丐最近去銀行開戶,把她在街頭乞討得來的錢幣存進銀行,這些錢幣的重量有91公斤,銀行行員數了三天才把這些錢算清楚。這個乞丐是一個從小罹患小兒麻痺的婦女,她因為行動不便沒辦法工作,不得已當了乞丐。四十多年來,她省吃儉用,不敢亂花錢,因為她擔心年紀大的時候,貧病交迫難以維生,她把每一分錢留下來等著將來生病時用。我想這個婦人的一生最大的目標,就是等著老了以後生病花錢。
假設性的信心不是真信心,我們很容易落入假設的陷阱中,這些陷阱有的讓我們變得消極、沒有盼望,有的會讓我們看不到眼前的恩典和機會,而無法擺脫困境。不管我們過去有多少不好的經驗,不代表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也是這樣,我們不要像多馬那麼會憂慮,也不要像馬大和馬利亞因為眼前的困境,而忘記了充滿豐富恩典的耶穌就在身旁。
願我們是活在當下的基督徒,沒有什麼事比此時此刻的人生更重要的,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,將來的事會如何我們也不知道,我們需要的是,相信耶穌現在就在幫助我們了,把無法處理的事交給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