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安堂講台、靈修信息

標題∕20080810大安堂主日證道    編號∕336    公布時間∕Mon Aug 11 06:45:17 2008
作者eli    作者網址http://
 
『耶穌是何許人』12:12-22

上禮拜三帶陪讀班的學生去陽明山擎天崗,從管理站上去進入環形步道入口的地方,有一個兩百七十多年的土地公廟,當我們經過的時候,有四五個孩子站在廟門口,雙手合十的拜了起來,他們並不是約好一起做這動作的,當第一個孩子站住以後,後面跟上的孩子也停下來,然後手就舉起來拜了。後來我那幾個拜的孩子,知道那個廟供奉的神明是什麼嗎?沒有一個人知道。我又問,不知道那個廟裡面有什麼,為什麼要拜呢?有個孩子說:「管它是什麼,只要拜了,就會有保佑?」我問他,如果拜錯了呢?他回答得很實在:「又沒損失。」

從各種廟宇供奉的偶像,到最近農曆七月許多人在門口或路邊擺供品燒紙錢拜的孤魂野鬼,「寧可信其有」的心態是許多人信仰的根基。多數人並不會太用心去認識他們拜的對象,只在意做得對不對和有沒有遺漏了誰沒拜到,這是多神信仰或泛神信仰的特點。

我們今天看的約翰福音這段聖經,記載耶穌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時所發生的事,因為拉撒路從死復活的消息正傳得沸沸揚揚的,有不少人被這事吸引來看耶穌和拉撒路,加上逾越節就要到了,從世界各地到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,讓這個地方擠滿了人。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到在耶穌的時候,逾越節大約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,我們不難想像當時耶路撒冷的情況。在歷史資料中紀錄某一年的逾越節,估計有二百六十萬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和周邊的地區,光是逾越節當天吃的羊,就需要宰殺二十五萬六千隻。

約翰雖然描寫耶穌進耶路撒冷時,受到盛大的歡迎,但並不代表當時候的人是認識而且相信祂的,這些人有看熱鬧的、有來尋求幫助的,也有想著找機會除掉耶穌的法利賽人,這些人讓我們看見,有四種不同的信仰態度。

一、群眾

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,有許多群眾手拿棕樹枝站在路旁喊著說:『和散那、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、是應當稱頌的。』

這個畫面原本不是因為耶穌才有的,在以色列人節期期間,住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和先到的人,會在進城的路上手拿棕枝歡迎陸續來過節的人,棕樹枝原本象徵軍事上的勝利,這個習慣開始於耶穌之前一百六十五年,一個叫做馬加比的時代,當時有一個祭司的兒子被百姓起了「馬加比」的外號,意思是「槌子」。他帶領猶太人反抗敘利亞人成功,把被外邦人汙穢的聖殿收回,從那個時候起,棕樹枝開始做為猶太人得勝的象徵。「和散那」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「現在拯救」,他們所說的『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、是應當稱頌的。』這句話出自詩篇118篇26節,這是他們在逾越節時唱的詩歌。約翰所描述的場景,雖然不是百姓特別為耶穌安排的,但因為拉撒路的事,我們可以想像,當耶穌進耶路撒冷時,百姓的歡呼聲的確是為耶穌發的,而且也特別大聲。這一天是逾越節之前的第五天。群眾通常是看熱鬧的多,在激昂的情緒中,或許包含著對耶穌的敬意,但不一定是相信耶穌的。

自古以來,人類都是崇拜英雄的,所謂的英雄不一定都是戰場上軍人,現在在北京有一萬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,要爭取成為各種運動項目的「英雄」,前幾天大學放榜,除了7.69分考上大學的報導外,其實媒體也報導了不少優秀上大學的人。今年的國際奧林匹克物理學競賽,台灣的學生得到五面金牌,其中有兩個學生都提到因為一套天下出版社和物理有關的書,讓他們從小對物理學產生興趣,結果最近這套書開始熱賣,大部分都是家長買的,他們要小孩看,小孩卻不一定會看。人的崇拜不一定有委身,特別是因為某些特殊情況而有的崇拜,可以叫人羨慕,也會讓人想效法學習,卻不會使人委身。

二、希臘人

我們先看這段聖經中最後提到的希臘人,這些希臘人不一定是初信者。希臘人自古以來有兩個特點,他們很喜歡旅行,也有很強的求知欲,在耶穌之前大約五百多年,被稱為史學之父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,他以周遊世界的方式得到知識。古希臘人旅行的原因常常是為了貿易和經商,但希臘人是古代世界第一個為旅行而旅行的民族。希臘人為了尋求真理,他們會研究所有接觸到的哲理、宗教,只要發現有什麼人可以從他身上學到東西,就會去拜那個人當老師。

來求見耶穌的這些希臘人,並不是歸化猶太教的希臘人,他們可能碰巧在這個時間來到耶路撒冷,也有可能特別選在這個時間來,為了多了解猶太人的風俗及傳統。當這些希臘人在耶路撒冷發現有一個叫耶穌的人,不但受到英雄式的歡迎,同時也聽到有不少關於這個人的傳言,對於喜歡追求知識的希臘人來說,他們不會放過認識耶穌的機會。

對於追求知識的人來說,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可能會叫人失望,因為耶穌沒有傳講太艱深的道理,也沒有設計什麼儀式讓人照著做就可以得好處。基督教的福音很簡單,信耶穌的意思就是,承認自己是罪人,靠著自己無法脫離罪的權勢,只有接受耶穌的救恩,人才可以得到赦免,也只有靠著耶穌的幫助,才能抵擋罪的試探和誘惑。

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談到基督徒的信仰,18節他說:『十字架的道理、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.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 神的大能。』接著在21-23節說: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、既不認識 神、 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、拯救那些信的人.這就是 神的智慧了。猶太人是要神蹟、希利尼人是求智慧.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、在猶太人為絆𥴠石、在外邦人為愚拙.』

基督徒不是因為知識而信耶穌的,聖經不斷的告訴我們,基督徒是「因信稱義」,我們懂再多的聖經或神學,都不影響我們在上帝面前的得救資格,只有單純的信心才能讓我們從上帝得到平安。

三、法利賽人

第三種我們要看的人是法利賽人,這段聖經只有在19節說,當法利賽人看見群眾去迎接耶穌,他們彼此說:『看哪、你們是徒勞無益、世人都隨從他去了。』所謂徒勞無益,是指攔阻人去耶穌那裡去的計畫。

法利賽人為什麼那麼想致耶穌於死地呢?有兩個在聖經中最常看見的原因。第一、耶穌常常指責法利賽人的表裡不一,在馬太福音23:27耶穌指著他們說:『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.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、外面好看、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、和一切的污穢。』法利賽人精通猶太人的傳統律法,如果用今天我們比較理解的角色來解釋,法利賽人有點像宗教警察,像某些比較極端的回教國家,宗教警察的權柄常常高於治安警察。法利賽人沒有警察的權柄,但他們在百姓的心目中有警察得實質地位,只要法利賽人根據猶太人傳統宗教律法對事情做出解釋,老百姓就會接受遵守。而耶穌搓穿了這些人的真面目,不但叫他們無地自容,也讓他們老羞成怒。

第二個法利賽人要殺耶穌的原因是,他們誤解了耶穌所傳講的「國度」,是推翻羅馬政府搞獨立的國度,這點對法利賽人是矛盾的,他們和一般猶太人比較起來,他們是親羅馬政府的,在猶太人自治的組織中,不少法利賽人擔任議會的議員。如果要搞獨立,他們原有的特權和地位就會失去。法利賽人以自己的立場衡量耶穌,比照之下,他們變得非常的不堪,他們的動機、他們道德的真實情況被顯示出來。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前提下,他們所認識的耶穌,是一個該死的人。

法利賽人代表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,有許多排斥福音的人,並不一定不了解福音的內容,而是不願意改變,因為改變代表必須放棄某些事,某些利益、甚至某些立場。

四、門徒

最後一種我們要看的是門徒。14-16節說:『耶穌得了一個驢駒、就騎上.如經上所記的說、『錫安的民哪、不要懼怕、你的王騎凓驢駒來了。』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.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、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、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。』

耶穌的門徒跟隨耶穌,一方面是從耶穌學習真理,另一方面是預備著將來把耶穌的福音傳出去。這些門徒每天跟著耶穌忙進忙出的,耶穌有空的時候,會特別給這幾個貼身的門徒一些教導,但他們當時並沒有想到未來的事,他們沒有想到耶穌會把非常重要的使命交託給他們。他們以為做耶穌的門徒,就像一般的師徒關係,從老師學習的,將來再去教導別人。耶穌的教導方式和別人不同,耶穌是用生命教導門徒的,有些事情在耶穌離開門徒後,門徒才恍然大悟過來

生命的學習需要時間,門徒對耶穌的認識,也是需要時間,時間可以帶來經驗,經驗可以驗證真理,耶穌的門徒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累積經驗的時候,當耶穌被逮捕、被釘十字架的時候,就四散逃跑了,一直到耶穌復活向他們顯現,讓他們看見耶穌勝過死亡,祂給人的不單單只是教導,更重要的是要給人生命。包括將來永恆的生命,以及改變過的生命。然後他們把全人的生命委身給主,活著是為主而活,死了,是為主而死。後來這些門徒除了猶大之外,全部都在有生之年被主使用。

看熱鬧的群眾、追求知識的希臘人、被傳統限制的法利賽人,都不被上帝使用。真正的基督徒是跟主跟到底的人,上帝容許我們用時間成長,當我們在生命中認識主了,就可以被主使用。願我們都成為主的門徒。


 
作者來自∕218.166.205.53

上一篇    下一篇    回公佈欄


回首頁

 


── 本公佈欄程式由信望愛資訊中心與高雄醫學大學電算中心共同開發 ──

信望愛全球資訊網